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内市场 » 正文

张传卫:风光互补分布式能源将降低老百姓用电成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8  浏览次数:2707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明阳风电集团董事长张传卫作客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这一时段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您好。

张传卫: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对于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您今年的带来的建议是什么?

张传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在“十三五”规划中突出了中国产业要向中高端迈进,要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全面提升。第二,在2016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中,有一个重要的章节谈到了非公经济,要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强调了进一步开放电力、电信等基础产业,降低门槛和准入。同时,依法保护非公经济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4号看望工商联全国政协委员时的重要讲话,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关注点。第三,生态文明建设,重拳治理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传卫: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个明确的观点,一个是大力支持鼓励风电和太阳能的开发和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是完善风电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扶持政策,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这两份《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以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将带动中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持续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这对全球推进能源变革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和导向,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份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球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性安排。
  主持人:你今年带来的议案是什么?

  张传卫:我带来的议案也是围绕刚刚这些内容,一个是“完善新能源开发的政策和措施”,一个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如何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解决项目带动装备发展以及人才问题和重大创新专项的问题”,一个是“国家重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的问题”。围绕创新、新能源提出了相关建议。

  主持人:“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这将会给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张传卫:推动能源变革是全球性的大事。我们在去年做过一个很重要的统计,一是西方国家大幅度缩减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像美国已经从200年来的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国从去年开始释放石油储备成为石油出口国,这是一个重大信号。二是石油从100-120美元/桶,在今年年初已经降到27美元/桶,化石能源的价格迅速跌到历史的低点。三是中国去年的整体电力消费,煤炭火力发电减少了1100亿度,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多发电1100多亿度,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化石能源出现了负增长、新能源出现了高速增长,占比在迅速改变。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以及全球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占比出现重大的拐点。核电、风电、太阳能等,中国都是世界装备技术、世界整机技术、开发项目建设总装机规模的世界第一位,特别是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推出,风电从陆上到海上装机规模的扩大、太阳能从晶硅太阳能到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高倍聚光太阳能的转换,这预示着新能源的技术产业走向成熟,效率和经济性进一步提高。

  张传卫:现在西部地区风电的度电成为已经接近于东部地区的火力发电的度电成本。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很快就要实现同网同价、具有同样的竞争力,不再需要政府补贴。我这次建议提到“绿证”的问题。如果能推动新能源的“绿证”制度,推动中国能源消费的清洁能源配额制度,通过碳交易中心的交易,新能源公司、新能源的开发商、投资商、制造商能通过“绿证”和碳交易市场获得一份新的收益,到了2017年,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政府补贴已经趋向于少补贴或者不补贴,新能源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会。对于从业的新能源公司来讲,新能源制造业、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提供企业,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把度电的成本降得更低。

  张传卫:我们有一个梦想,到2018年,风光互补分布式能源的消费比化石能源还要便宜。我们还有一个梦想,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使中西部地区的风电、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分布式能源、绿网型、智能微网和新型城镇化,利用这些载体,可以迅速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我这个措施,我认为在目前的脱贫行动、扶贫行动中,应该是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的抓手。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家门口,他们的宅基地、自留地、荒山,甚至沙地,都可以装上风机、光伏板。在解决他们自身用电的同时,可以把电卖给电网,获得一份新的收益。他也可以引进投资开发商去进行建设,把土地变成股份,每年可以获得固定收益。还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专业培训,变成专业运行人员,获得一份固定收入。同时,他们又可以使用上不需要花钱的清洁能源。现在在边远地区,很穷的人用的是很贵的电,什么原因呢?因为电网的跨度太大会出现电力损耗。我去了一些省份,电网建起来了,他们不能用,因为距离是100公里、50公里。1度电输送到西部地区,已经卖到2块钱。穷人就不会用最贵的电。

  主持人:成本太高了。

  张传卫:他怎么消费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甚至是供暖制冷的空调呢?他们没有办法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风光互补电力,就在他的家门口、屋顶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这是我们扶贫的梦想。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您的这个梦想能够早日实现,这的确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落实“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您认为首先要做的工作有哪几个方面?

  张传卫:就当前大风电、大太阳能的开发来讲,一方面是要加大大电网的建设,因为大电网也是能源供给侧的一次变革。过去多年来的国家战略是把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煤电通过西电东输的管道输送到东部地区的负荷中心和能源需求中心。实际上这种输送对中西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的产值、税收、就业并不是很多。同时,这些又是化石能源。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大电网的建设、通道的建设,把西部地区的风电、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地区、成渝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负荷中心。使这些地方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到能源的低碳化和城市的防尘、防霾、治霾都有战略意义。2016年最需要抓好的就是能源供给模式工作,供给侧要实现重大变革。第二方面要扶持推动贯彻落实中央去年发布的九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要放开两头,管好中间。中间是电网高速公路,两头是什么?一头是发电,一头是售电。售电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发电也实现社会化、市场化。要真正把这个文件执行下去,带来“能源互联网”革命。

  张传卫:我在去年的“两会”上提出一个观点,“能源互联网”比互联网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轰动性带来的社会变革要大得多。因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载体工具。当它和能源结合的时候,就跟每个人结合起来。比如我刚才说的当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时候,西部地区的人,他有养老金,可以拿出来建风电厂,我在西部地区跟人家合伙建了太阳能发电厂。通过电网过网,卖给新华社这个楼。新华社这个楼的电力过去是北京市电力公司一家独供的,现在我通过这个网卖给你电,过去你用的电是0.7元/度,我给你的价格是0.55元/度,你还可以拿这个指标,到碳交易中心去换得更多的收益。可能你最后使用的电力成本不是0.55元,而是0.35元。

  主持人:“绿证”是什么意思?

  张传卫:我们要求省市发电公司和用户,比如使用100度电,必须要用15%的可再生能源,实际上你只用了10%,缺了5%,你就要到碳交易中心去买这5%。你买的是新能源开发商、新能源电力提供商的产品。这就是“绿证”。在欧美国家推动新能源的方式不是我们这样的模式,他们靠的就是市场化,谁排放谁支付,谁污染谁掏钱。这是推动社会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市场化、社会化的重大的政策性、制度性安排。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的好处,能承担一份环保和雾霾治理的责任。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还能分享一份收益。你的家庭使用汽车,你用的电动汽车使用的电,也有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问题。在欧洲国家,我用的这个电是新能源的,在用电的时候会拿到新能源卡,可以到碳交易中心去进行交易,这是很有意思的。在消费端,你用化石能源就得获得化石能源的证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整个欧洲都有这样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这的确是大的发展趋势。

  张传卫:同时,我们也建议建立《可再生能源法》。我们认为在“十三五”期间要制定《清洁电力法》。把“绿证”、“能源互联网”和九号文件明确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新旧能源的使用方式、管理和责任、义务用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清洁电力法》的立法将极大的把过去的《电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的短板和不完善的地方补充完善起来。因为当时是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的,现在全球的能源环境和中国的能源供给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该制定《清洁电力法》。

  主持人:这个建议特别好。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我国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如何用新能源点亮新丝绸之路,把清洁能源打造成“一带一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有何意义?如何理解国际产能合作?我们想听听您的观点。

  张传卫:“一带一路”确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我们知道往哪里去、去做什么、跟他们怎么合作,构建了朋友圈、产业圈,也为我们构建了“走出去”的路线图。

  张传卫:就新能源点亮新丝绸之路来看,中国的新能源都在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风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实际上都有起点,起点都是这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新能源发展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现在中国的风电、太阳能装备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也是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商业模式做的最好的国家。中国的新能源装备企业借助“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机遇“走出去”。国家“一带一路”的主体,一个是核电、一个是轨道交通(高铁)、一个是新能源。我觉得这“三大金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领域。

  张传卫:在新能源这个板块,先从陆上看“一带一路”国家,中亚、南亚、中东欧、环太平洋地区都是风光特别好的地区。我们现在跟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国家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尼,现在印尼都是用油和煤发电,成本很高,又不好管理。用太阳能和风能、风光互补,解决岛上的能源供给问题,是非常方便的。我们认为新能源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主要承担者,对企业来讲,也是借这条通道,输出产能、输出技术、输出装备。中国要用新能源“走出去”,是受欢迎的,是接地气的。比如在东欧,我们建立了企业,建了产能,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我们建了发电厂,输送了电力,把中国的装备和资本带出去。同时,人员就地化,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绿色电力的产值问题。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重要的帮助。我们非常强调的是借助“一带一路”,沿“一带一路”进行新能源布局、产能布局、服务布局,跟这些国家建立合资合作,形成真正多赢的局面。

  主持人:这的确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有何意义?

  张传卫:比如在南亚地区的印度,我们建了总装厂,还建立了服务基地。中国制造通过“一带一路”,跟“一带一路”的国家产业进行合作,建立了一条很畅顺的通道。包括高铁、核电、风电和太阳能,现在的推进速度都非常快。去年一年时间,中国风电10%以上的产能是为国际输出。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前几大整机厂,领军型的主要龙头企业都有规划,到2020年的时候,有一半的制造能力是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的。也就是“走出去”的,是出口的。不仅要出口设备,还要出口解决方案,把中国的金融、资本都带出去了。

  主持人:明阳集团是以风力发电机组为核心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嵌入全球产业链之中,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更高效、有序、环保、务实地让这些可再生能源发挥威力?

  张传卫:中国制造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创造、在于创新。我们中国制造的装备、设备,包括新能源装备、高铁装备、核电装备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根本出路在创新,根本的出路也在于融入世界,根本出路也在于利用全球资源来进行创新。以风电为例,如果没有创新的产品,你是走不出去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是走不出去的。怎样能嵌入国际大市场?这就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建立研发中心。我们在欧美设立了研发中心,利用全球的技术,国际顶尖的技术人才,整合全球的人才,技术资源进行创新研发。“哪里有项目,我们就在哪里找人才,在哪里做研发”。我们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张传卫:二是利用全球资本。有一部分新能源企业都在境外上市,通过境外融资扩大知名度,提高信用度、认知度。同时,使新能源的装备、技术跟国际投资者分享。三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重组、并购。在“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走出去”,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并购是必然的。就像我们的汽车厂收购欧洲的汽车厂一样,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会收购国际顶级的技术产业公司,也会出现新的品牌整合,这将是新一轮国际合作的开始。融进去就不是单纯在中国进行并购,而是在全球进行并购整合。实际上这是一次全球行动。要想有大作为、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全球性的领军企业,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主持人:这对中国的制造业和转型升级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何才能更高效有序、环保务实地让可再生能源发挥威力呢?

  张传卫:高效务实地运用新能源,就是我刚才开门见山讲的,这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也就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再加上节能环保措施的到位,单位能源消耗是降低的。随着能耗的降低,能源供大于求是必然的。到底是供给化石能源,还是新能源?从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来讲,我认为必须优先供给新能源,使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迅速提升,这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您刚刚谈到明阳集团设立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风电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工程实验室等等,并且也开拓了国外人才以及技术创新的链接口,在海外设立了美国研发中心等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专业研发机构。您是怎样理解人才、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意义的?

  张传卫:明阳是从几个人创业、几万块钱创业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大的发展、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先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要解决人才问题,我们一直推进的是分享制,或者叫合伙制。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持股,我们对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管理资本都建立认同。相当于企业成为了一个大的孵化器,你的人进来了,你可以创造一个公司。我们去年一年就创造了四家公司,有海归的,有从科研机构出来的,也有刚从学校出来的,他们领衔创办这个公司。在公司内部的产业链整合中分离出一些公司,让过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经理人员持有股份。

  张传卫:我们内部也在搞“双创”,就是全员创新、全员创业,实行合伙制,公司层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公司下面的产业公司推进合伙制,在各个岗位都设立创造价值认定机制,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以人为主体的创造力。无论是研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国际的技术研发中心,或者是研究院建设,这些都是平台。但是,平台、机制、人才、投入形成了真正创新的机制,企业的动力也在这里。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创新、经营的创新都是创新,我们把它识别出来,在企业内部建立分享机制。

  主持人:我觉得这样的分享机制特别值得其他公司的学习借鉴。既然是建立了分享机制,您的初衷是什么?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问题,您认为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传卫:实际上它是重大的战略要素,资本、钱的问题、人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在众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不同的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进行一个项目研发,技术人员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定位来进行研发,产品开发的速度、质量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主持人: 谢谢张传卫代表跟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再见!

  张传卫:谢谢各位网友,谢谢主持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