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国外风电 » 正文

海上风电的美丽与哀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02  浏览次数:2160
从寒冬中走出的全球风电正迎来全面回暖。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14全球风电装机统计数据》中显示,201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1.477GW,实现44%的年增长,也创下历史新高。

世界第三代海上风电安装船“SEA INSTALLER”

润邦海洋首个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海上风电

自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风电产业开始迈出复苏步伐。“风电被证明为非常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发电技术。”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Sawyer表示,“风电不仅具有安装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也为电力公司,独立电力运营商和其他公司提供了一个‘成本稳定’选择,特别是在目前化石燃料价格存在巨大波动的背景下。”

价格出台 发展提速

2014年,尽管风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但风电弃风却越来越少;尽管新增的装机比上一年的1609万千瓦有所降低,但也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尽管风电发电量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从发电量上来看,风电依然是第三大电源。2014年,我国陆上风电增速再一次回落,而陆上风电的上网价格也有了下调预期,这些都预示着陆上风电进入平稳发展期。

相对于陆上风电的沉寂,海上风电却在提速,尽管海上风电装机仍然赶不上规划进度,但海上风电上网电价的出台,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强有力地刺激海上风电的发展。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2017年以前投运的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提出鼓励通过特许权招标等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业主和上网电价。通知规定,对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区分潮间带风电和近海风电两种类型确定上网电价。2017年以前投运的潮间带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近海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85元。2017年及以后投运的海上风电项目,将根据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和项目建设成本变化,结合特许权招投标情况另行研究制定上网电价政策。

好消息还在传来,2014年12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总容量达1053万千瓦。方案明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的项目视同列入核准计划,应在有效期(2年)内核准。在有效期内尚未完成核准的项目须说明原因,重新申报纳入开发建设方案。对于今后具备条件需纳入开发建设方案的新项目,待开发建设方案滚动调整时一并纳入。

2014年的海上风电赚足了眼球!

风电安装船面临短缺

海上风电安装船是高度精密的海上设施,但从全球范围内,该设施正面临严重短缺。近日,研究咨询机构Global Data表示,从2014年到2020年,全球风电安装船市场价值将增长5倍以上。具体而言,全球风电安装船的市场价值有望从2014年的5.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

Global Data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风电安装活动需求的不断增加是推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据预计,2014年全球海上风电年产量为1.78吉瓦,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至7.85吉瓦。

Global Data资深分析师普拉的撒˙他尼科拉称,未来的风电安装船将增加起吊能力和甲板面积,从而能够运输更多的涡轮机,减少从路上港口到海上工作地点之间的往返次数,从而缩短安装时间。同时,未来的新船还能够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下运营,以缩减因天气问题而造成的停工时间。

虽然海上风电项目成本较高,但海上风力更强劲也更稳定,所以,海上风电项目的电力产量较高。此外,一些国家陆上可开发风力资源有限,亟待开发海上风力资源,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全球海上风电开发的热潮。

截至目前,欧洲依然是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2013年全球风电安装船90%以上的收入均来自欧洲地区。Global Data预计未来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将持续增长,全球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制造能力也集中在欧洲。虽然,欧洲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可以远涉重洋到中国或者美国作业,但对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来说,无疑是提高了项目成本。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几年,海上风电安装船严重不足的情况值得重视,要解决这种短缺状况,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比如,风电项目开发商、承建商、造船厂,甚至科研界和国际机构的广泛介入。

Global Data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专用的海上风电安装船数量已经从2005年的仅有2艘增至2014年的40艘以上。然而,与目前欧洲大量规划中或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相比,风电安装船数量依然十分有限。

一般来说,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建造周期较长,需要2年甚至3年时间,所以,需要提前订购来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另外,业内人士还呼吁,要想降低成本,海上风电行业需要安装理念的更新,在选择安装船和安装方式时需要兼顾投资的成本效益。

装备制造业渴望发力

长期以来,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突破,而要真正实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掌握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必不可少。

市场人士分析称,前些年中国能源“走出国门”更多的是进行资源的开发,在产业链上游布局发展,而如今则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装备产业的升级发展。未来,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在海外市场取得博弈的成功,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发力。

有专家指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弱势,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方面,其中,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又常常受制于外资企业,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情况起点高、要求高,相对传统能源装备要乐观一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制造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顶端水平,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行业创新发展后劲乏力、产能过剩,企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与其他装备制造行业基本相同。

“为能够在全球新一轮能源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加大对国内高端绿色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事实上,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上述市场人士介绍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国家应给予新能源装备行业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保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李俊峰举例说,德国历来被认为是制造业水平最强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业普遍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就不可能有高额的创新投入,就更谈不上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国内现阶段的绿色装备制造业,需要政府、银行、开发商达成统一共识。

当前,在国际金融大环境背景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生产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保护”,从而避免错失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最佳发展时期。

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风电作为清洁能源,是事关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海上风电具备更大的潜力。然而,如何将这些潜力转化为创造力?如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政府做好产业的顶层设计,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改革力度和健全产业政策,通过有效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为行业的发展铺就高速发展之路。

然而,与成熟的陆上风电产业链相比,海上风电产业链仍没有建立起来。一般而言,风电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风电机组、标准规范、安装施工等。
 

虽然五大电源投资企业和中广核、国华、三峡、河北建投、鲁能、粤电等能源投资企业,在国内已经或正在开发建设一些海上风电项目,但真正海上风电施工经验丰富的企业屈指可数。另外,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远落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安装施工设备上严重短缺。其次,国内专业的风电安装船,在技术、生产等领域也相对比较落后,很难应对当今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节奏。

此外,据了解,适合海上风电的5MW和6MW大容量机组在制造方面还处于少量试运行阶段。实际的施工发电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的差距。

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各个产业链缺少系统的的标准规范也是掣肘整个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

据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蔡继峰介绍,目前,中国虽然制定了部分前期工作技术标准,但还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在工程勘察、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和维护方面缺乏技术规范,难以对工程全过程实践实现有效指导。

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处处长谢宏文表示,海上风电选址需要考虑空中及水面航道、雷达影响范围、海洋功能区划、港口码头、锚地、自然保护区、滩涂围垦及养殖、军事用海等。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认识不统一,加大了前期协调工作的难度。据悉,仅海域使用论证使用许可、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即需要2年以上。

另外,缺乏科学的招标权责机制也制约了海上风电发展。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由国家能源局主持开展,按照有关规定,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后,还需要经过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以及国家海事局等部门的核准,最后上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多头审批难题。

相关新闻

大型海上风电吊装设备成功国产化

本报讯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面向海上风电作业的超大型多功能吊装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验收。据悉,通过该项目的研发,我国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关键设备成功实现国产化。

经过3年的研发和自主创新,项目研发团队掌握了起吊重量达800吨的海上风电工程超大型多功能吊装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生产出一套由桅杆、回转平台、吊臂等部件组成,具有海洋管桩基础施工、风电设备吊装等多种功能的整体装备。该装备吊臂全长118米,工作半径最长可达73.5米,起吊能力最大可达800吨,综合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此前,我国专业海上风电大型吊装设备完全依赖进口,风电场施工以租借设备为主,安装成本高成为制约海上风电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该装备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海上风电工程装备投资成本,并使我国在高端海上风电起重装备领域拥有了民族品牌。据了解,国外同类产品售价达几亿元,而该产品的价格仅为七八千万元,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海上风电“风头”正劲

六大总装维护基地全部投产

本报讯 日前,中船重工海装江苏海上风电基地首台风电机组下线。基地主要面向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和海外高端市场,具备年产5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生产能力。至此,海装风电拥有的重庆、内蒙古、新疆、云南、敦煌、江苏六大总装维护基地全部投产,年产能超过300万千瓦,在行业内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具备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海上、陆上风电设备的可靠供货能力。

在此之前的2014年12月30日,龙源电力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扩建工程200兆瓦获得江苏省发改委核准,项目位于江苏如东环港外滩海域,总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拟安装50台单机容量4兆瓦风电机组。在江苏省列入开发建设海上风电项目中,龙源电力已有5个项目总容量计94.92万千瓦,占比高达27.2%,遥遥领先于其他发电集团。
 

企业的投资热情,来源于国家和地方对于发展海上风电的政策保障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市场预期。

风来了,心要静

随着国家海上风电发展相关规划、方案的出台,海上风电政策暖风不断,我国将迎来海上风电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期。不少企业也跃跃欲试,欲分得一块“海上风电盛宴”蛋糕。那么,中国的海上风电可以飞起来么?

对于这样充满新能源概念的产业,这个问题似乎不会有否定回答,业界不担心会飞多高,更担心的是摔下来会有多惨!

必须承认,与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质量及生产规模相比,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实力。以此同时,很多企业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任凭政策层面把口号喊得很响亮,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却往往不成正比,基本都是“跑海圈风”,拿到资源项目却不开发。此外,技术水平的制约、产品设备质量良莠不齐、行业标准缺失,这些都是海上风电无法回避的痛楚。

客观来讲,现阶段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示范阶段,企业在投资热情高涨的同时,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只有在初期规划把握好度,才能在后期推动整个产业稳步向前。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