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外市场 » 正文

曾鸣:英国新一轮低碳电力市场改革及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3  浏览次数:231

  已经看到,英国在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中将需求侧资源放在了重要位置,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一些非发电容量资源(包括需求侧资源、储能资源和联网资源等)对于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更具经济性。

  前面已经提到,英国政府在白皮书中给出了两个容量机制选择,一是目标型容量机制,二是市场型容量机制。两者对于非发电资源而言,有其不同的内涵。在目标型容量机制中,对于能够保证降低用电需求并且能够满足资源适用性需求的需求侧资源和储能资源,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获取,将其作为部分或全部备用容量。在市场型容量机制中,需求侧资源和储能资源能够与其他可靠性容量提供者一同参与到容量市场中,例如,在可靠性容量市场中出售可靠性容量合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个容量机制都要求能够公平地、等价地对待需求侧资源,将需求侧资源与供应侧资源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分析比较,基于社会总成本最低原则对所有资源进行排序,最终形成最优化的资源组合,以在整个系统层面上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电力市场设计 者或者决策者,非常具有借鉴作用。

  当前,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大范围雾霾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特征是:在供应侧,灵活的燃煤燃气发电所占容量比例较大,不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电)和核电等所占容量比例较小;在需求侧,能够调整自己用电负荷的用户很少,即需求侧资源匮乏。在未来,通过引入需求侧资源,电力系统的供求平衡将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供应侧发电容量的灵活性将大大降低,发电出力时断时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大大提高。而需求侧资源的灵活性将大大提高,需求侧响应(DemandSideResponse,DSR)能够主动地、短期地降低用电量,同时用户或者多个用户组合体可以保证在特定时间段内降低其用电负荷。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系统灵活性。

  需求侧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可削减类负荷资源;二是可转移类负荷资源。通过价格信号和激励机制等,需求侧资源能够对支撑系统供求平衡发挥一定作用。第一,对于可削减类负荷资源。通过需求响应能够降低总电力需求,实现节约用电。第二,对于可转移类负荷资源。系统能够将供不应求时段的一部分用电负荷转移到供大于求时段。如启动用户侧的自备发电厂,或实施避峰用电措施等,用于降低系统高峰时间段或者系统突发故障时间段的用电需求。当灵活性较差 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时,需求侧资源能够主动地作为短期运行备用容量资源,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然而,我国在需求侧资源的引入方面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仍然缺少统一的需求侧资源发展规划。二是仍然缺少对需求侧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高效控制的实用化技术手段。因此,借鉴英国经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供需两侧资源统筹发展的综合资源规划(IntegratedResourcePlanning,IRP)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改变现有的基于供应侧资源的传统的系统运行管理模式,在现有系统运行控制框架中逐步考虑并体现需求响应资源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阶梯电价的实施以更好地激励用户运用需求侧资源。作者认为,在我国引入需求侧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IRP促进供需两侧资源统筹发展

  目前,我国对电网企业的考核指标多是商业性指标,国资委按照对一般企业的考核标准(EVA指标)对电网企业进行考核。然而,电网企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考核一般企业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考核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导致电力行业存在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2012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两个千分之三”的指标,即:每年节约电力电量指标不低于上年最大用电负荷的3‰、售电量的3‰。可见,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之间的政策导向是存在冲突的。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IRP的方法对电网企业进行考核。IRP可以将需求侧资源纳入电网规划,与供应侧资源统一优化,使得电力系统整体成本最小。其核心是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来改变用电行为,提高用电效率,从而降低电力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用户的电费支出,实现多赢局面。

  此外,各类用户(包括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工业用户)广泛地介入市场对最大限度地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十分重要。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应该提供一个宽泛的政策框架以支撑需求侧资源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另外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手段促使用户形成有响应能力的用电负荷。

  二、运用智能电网引入需求侧资源

  引入需求侧资源对于低碳电力系统的建立和运作十分重要,而需求侧资源的利用需要通过需求侧管理来实现,这都要求智能电网提供技术支撑。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的相关试点和建设工作。

  通过安装智能电表,能够充分挖掘居民和商业用户的需求侧资源。用户能够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用电模式(提高或者降低用电数量以及转移用电时间等)以降低用电支出(同时低成本地支持了整个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并促进整个社会节能减排。智能电表的引入不仅仅能够提高用电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电力供应方式创新,实现更加动态化的、更加经济的用电需求转移技术的发展。例如,智能电表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家庭中的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以及洗衣机等用电负荷的“智能”优化。而“智能”的标准之一就是降低电费(将高电价时段的用电负荷转移到低电价时段)。

  在发展智能电表的同时,还需要保证电能供应者以及其他服务的供应者有能力并且有动力去帮助用户挖掘需求侧资源,而非想方设法让用户多购买电能。这关系到我国未来对于电网公司如何进行考核,这一点在上面已经提到。在短期,这一点对于大型工业或者商业用户非常重要,在长期,随着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家庭用户也会愈来愈重要。尤其是要有一个结算制度来激励供电商帮助用户转移用电负荷,保证供电商根据用户的用电负荷付费给发电商。

  我国在运用智能电网引入需求侧资源时,应注意两点。首先,智能配电网的建设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进行。配网是智能电网技术和投资的主要吸收地,主要原因是配网侧集中了分布式电源(包括光伏、风电、充电桩)以及配网自动化等智能电网的核心部分,也是支撑整个智能电网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在配电网方面的建设投资不足,这与配电网稳定性不在主要考核范围内有关,因此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缓慢。这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智能配电网建设,在提高电能质量的基础上,将总体投资向着用电侧和配电网方向延伸。

  其次,在我国促进智能配电网建设方面,应当采用高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针。首先,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整体把握智能配电网发展现状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政策措施。其次,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如重视目标不重视过程控制、配电网配套法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降低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后,需要重点需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提高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水平、检修维护自动化、设(装)备制造标准化、配电网信息化、分布式电源接入规模化、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损耗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

  展望未来,我国电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将不断增加,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及灵活性差的发电容量(例如核电)比例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电力系统的其他部分更加灵活。短期内化石燃料电源可以充当这种灵活性发电容量,为风电或核电调峰。而长期来看,电力系统需要寻求其他的可以支撑系统供求平衡的灵活性资源,例如需求侧资源、联网资源以及储能资源。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