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专家探讨加速“走出去”的中国风电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2  浏览次数:247

  7月2日下午,在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中外风电专家一起探讨了中国风电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速中国风电走出去。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整理现场内容如下:

  【主持人】:今天有丹麦的代表,有挪威的代表,也有协会的代表,我们这个部分是跟大家介绍真正关注风电产业的旁观者,也是非常关注这个产业发展的协助性结构,在座的各位推动国际合作和产业界交流和商业合作方面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今天的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现在非常热的话题,关于中国风电目前的情况,我们存在政策不到位,补贴不到位,可能还有更多的关于今年年初的时候出来电价不太稳定的状况,看起来好像行业确实回暖了,但是大家也不是像想象的那样欢欣鼓舞,真正执行的人不见得是非常乐观和积极的。在座台上的几位是非常乐观的,所以我觉得今天非常荣幸把大家聚在一起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对于这个行业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见解。

  第一个议题是说说对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启示。

  【赵峰】: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哪些因素是保证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借欧洲发展银行投资专家的总结,他把三个主要因素有一个先后排名,这三个因素是技术,和政策在一起考虑。政策是最关键的,第二个是电网,第三个是技术本身。我个人也认同这种排名,我觉得正确的稳定性,一致性,包括透明度是决定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市场下滑,在14年以及13年大幅度下滑都是和产业政策有关,政策的不持续性,包括西班牙过去一年的调整都可以看到对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影响相当大,所以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政策本身。

  【Peder】:我非常赞同刚才两位所说的,但是如果让我补充的话,我想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应该关注规模,规模能够帮助我们降低成本,因为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大的海上风电发电厂。

  【骆晓蓂】:同意赵峰说的政策排在第一,海上风电最重要的方面,今天早上也提到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这也是整个产业这么多年发展的反馈。另外想补充一下,需要长期培育的稳定产业,这实际上也在回应技术了需求,需要在其他的支持性,比如说海事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包括海事施工基础技术能力的具备。

  还有一个是欧洲的整个海上风电发展从第一个海上风电厂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是一个非常谨慎,非常慢的过程,如果中国也是要很快上海上风电还需要慢慢探索,看到底应该怎么走,而并不是一下子上很多项目,否则风险也非常大。

  【Paul】:非常感谢!就像之前的一场讨论中政策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让我补充一下的话,我想说一下关于运营和维护,这也是上一场讨论的主题,我在这里觉得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考虑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比如像欧洲这样起步比较早的地区,我们知道运营和维护是和成本密切相关的方面。我们需要以不同的方法衡量我们的成本,就是说有一些公司可能是非常关注前期投资,但是他们对于后面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关注比较少,根据欧洲的经验,运营和维护占一个项目生命周期总成本的25%,所以我们必须要关注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在欧洲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方面。我们而且需要以更加预测的方式养护之间的时间间隔。

  【周忆忆】:风电本身就不是具有竞技性,需要我们有科研的投入降低它本期的前期成本,提高发电量,如果相比中国和国外来讲,中国风电市场是比较晚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就是购买海外的图纸,或者是购买生产的许可进入市场,本身根基是比较弱的,目前来看如果是欧盟对研发的投入是30亿,如果比较中国的整机厂商和海外的整机厂商可能10%不到,所以我认为除了政策之外还有就是科研的投入,加强风电本身的经济性,使它不依赖政策,而能够稳定的发展。

  【主持人】:实际上现在对于路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路上风电,我们目前的问题更多的是销量问题,同时还有补贴到位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关于风电产业健康发展,早几年发展风电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上得越多,规模越多,近几年我们开始在乎它的质量,在乎它的经济效益,在乎整体的生命周期成本,我们更加会在乎它的运营和维护的情况,所以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是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当然对中国来说在政府体系和金融体系上有很多不同,使得我们在执行政策或者进行风电开发的时候面临更复杂的问题,以至于目前呈现出复杂的特性。

  电价的出台使得很多人认为14年对风电来说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元年,我们3月份开这个大会当时就提到今年我们可能定价会出台,对这个产业来说会有非常好的鼓舞作用,但是大家的讨论认为这个电价并不是达到非常高的预期,我觉得不管怎样,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结论,在什么位置就考虑什么事情,大家都是向好的趋势,真正得出的结果是综合的结果。

  想听听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如果今年是海上风电的元年,包括技术在内我们需要欧洲、美国方面什么样的经验,能够用在海上风电?

  【赵峰】:这个问题看怎么看的,虽然说中国的海上风电和欧洲相比晚发展了10几年,但是我们看看欧洲海上风电整个产业发展本身和陆地风电相比,其实也在发展早期,包括德国、英国目前也在探索如何降低海上风电的成本,真正提到在技术领域的合作,我觉得不仅仅要来消化吸收,我们在海上风电,从某种场合来说我觉得中国和欧美企业在某种程度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合作的,尤其是基础设施。

  今天上午李总提到他们单装用的是法兰,这个技术其实走在欧洲的前面,比如维斯塔斯有126兆瓦在荷兰的项目,他也抛弃了传统的这种技术,这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企业在海上风电发展方面有我们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和欧洲风电产业是可以合作的,这是对整个产业的问题。

  【Peder】:我们谈到价格和性价比的问题,我注意到我们有一些听众提到0.85元的电价,这是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样,但是这些产品又各有不同。我们在我们的市场上会看具体的产品,具体的项目,我们进行价格的竞标,看这个项目最后应该是什么样的价格,中国也可以尝试这个方法。

  【Paul】:如果我们看非常实际的做法,我们怎样可以让技术在双方之间共享,刚才提到过一些新的发展和新的上网电价,以及新的政策,我们都可以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分享。在运维方面我们可以有很多合作,包括装备方面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的特定环境,而且还要考虑到具体未来的规划,并且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缺乏这种船,比如像能源需要比较长的船才能达到安装的要求,但是这个船必须不太容易建造出来,所以这是现在很大的问题。

  昨天我们圆桌会议,也听到一个建议,在安装的工作上,安装的应该由专门的公司进行,他们有更多的经验,还有其他的公司也可以做拖船方面的业务。而中国的公司应该和这些公司在这些方面进行合作,比如在广东我们也有一些专门的船舶设计公司,他们是做海工和海上风电方面所需要的工程船的生产。所以我相信工程船是未来面对很大的市场领域。

  而且我还想提到另外一点,在结构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基础,我们知道在中国不同的海船条件也不一样,要考虑到具体的地质结构问题,才能设计出比较好的基础结构,可以更好的保护电缆。

  【周忆忆】:对于中国学习海外比较先进的经验,一个是专业的EPC产业链,目前来看中国只造400多兆瓦对这个产业链的完整度非常缺乏,专业的安装船舶,海底地基建设的团队都是我们可以进步的地方。还有就是风电厂并网的前期规划。对于电缆的成本就会有非常大的提高,所以会对度电成本的降低不太有利的因素。电网的规划就是把四个风电厂群集中输出,同时可以降低并网的建设费用,避免重复的投资。

  对外海上风机的设计引进或者提高,趋势上国际上大部分风机都是超过4兆瓦左右,用直驱或者半驱的设备越来越多,如果开发未来的海上风电,开发大型的风机也是未来比较重要的趋势。

  最后一个就是各位嘉宾讲到的可以学习的是国外对于运维的经验的学习。

  【主持人】:因为海上风电虽然欧洲也做了这么多年,有很多经验,但实际上从规模来看,还是远远少于路上风电的。对中国来说现在处于政策不是很完善,技术也不是很丰富,运营经验基本上没有的状况,同时也涉及到并网很具体的问题,可能我们更多的是除了从国外学习之外,还应该一起合作,把一些技术能够本地化。刚才也提到在丹麦更多的是属于具体的招标电价,暂且不了为什么国家定这么个电价,但是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把价格降低,所以欧洲方面很多技术方面的经验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一起合作降低成本,把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

  从这些因素方面都能使企业找到和国外合作的方向,这都是需要进一步跟进和探索。

  因为我们大会主题也是关于运维的话题,运维对中国来说今年90G瓦的装机,也就预计着有非常大的市场,前面讨论中都多次提到运维的重要性,而是涉及到整个风电的生命周期,前期的建造,数据的收集,后期的运维等等各方面。我们再把这个问题深挖一下,让各位嘉宾再介绍一下从运维角度国外有什么具体可以借鉴给中国的?

  【赵峰】:关于运维我不是专家,但我们毕竟在今年年报最后一章节和北欧最大的第三方运维服务供应商做了全球的陆地运维市场的分析, 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今天上一个部分已经讨论三种运营模式,主机商还是开发商自己搞,对每个区域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整个全球市场上没有一个一杆子标准,对于每个区域都有各个区域的政策,以及在每个区域开发商自己在电力市场的背景,以及在某个区域风电供应商,以零部件供应商的布局。

  在欧洲开发商更喜欢用自己的队伍,毕竟欧洲企业是我们风电的摇篮,无论是主机商还是零部件商,整个产业链非常成熟,因为人才资源相当丰富,所以这块儿是我们中国市场不能相比的,刚刚提到人才的流动性,人才的挑战在中国也是因素,欧洲和中国相比资源多很多。在美国市场更侧重第三方,这也和产业的大背景有关系,中国究竟走什么路子,我们不能照搬欧洲或者美国,我们还是要看自己的情况,具体到每个开发商,要看自己目前的产业布局情况,以及你自己的队伍在运营维护这块儿,以及对风机机组本身,如何把运维成本降到最低。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是关于运营模式的合同的签署,目前来看,有3种,一种是全套服务,一种是混合型,第三种是基本型。这需要我们开发商和主机商,包括第三方需要坐下来讨论的,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你的风厂,包括从西门子,表面上看每个企业有他自己的喜好,针对每一款风机有准备的签署合同方式,维斯塔斯在大风机这块儿喜欢自己做,而且量也相当大,这也是跟全球目前装机的趋势有关,从金融危机影响以来,2兆瓦在欧美很普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需要借助在卖风机的时候把运维费打包卖出去,增加企业的利润率。

  但是对于老的风机,包括维他维斯收购的小的企业的风机都打包给第三方,而且第三方的运维成本比维斯塔斯做得更便宜,他的灵活性比主机商还好,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值得国内的主机商和开发商学习的地方。

  【Peder】:我对您所说的点基本上都非常同意,不过有一点,就是我们大的风机主机厂,他们保证发电量和发展时间,他们有很长的合同,也许是15年的合同,我觉得这也是未来可以看到的趋势。

  【骆晓蓂】:今天在场不同的运维提供商的主体讨论整个运维市场现在的现状,去年关于运维市场的投入还是非常少。今年的形势完全不一样,大家都非常活跃在讨论这个问题,包括天源也分享了他们关于运维市场的分析和观察,我们看到国内的企业越来越多关注这个市场。我们也看到在这个市场上,就像刚才赵峰所说的每一个不同的区域市场有不同的运维市场区域特点,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出现更多的分化,也许过一两年这种分化就会更加清晰。

  所以在这一块儿也可以更多看一下欧洲和其他国家运维的经验,独立第三方在国内提供运维的主体还是比较少,而且这样的相对经验比较少,这块儿也确实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看到像金风都是属于自己做风机专业比较强的,开发商自己做的也都比较,但是第三方这块儿我们现在看到的确实比较少,在这块儿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出来。甚至在运维这块儿可以更细分,在欧洲就有专门做叶片的维护,再过几年这块儿的细分会慢慢出来。

  海上风电运维时间还早,项目容量还少,所以跟真正进海的,根据具体的海情况决定运维是不是能够实现还是有距离,欧洲也有很多有这些方面的经验,比较专业的公司会出不同的运维方案和策略,中国在这块儿中间的距离还是蛮大的,有很多可以学的现成的经验。

  【Paul】:需要耗量开发商的角度,还有一些相应的选择,以及整个电厂的可靠性,也就是说我们预计在未来需要多少维护,关于项目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总共有多少风力发电厂,他们互相之间的距离如何,这些都对于我们的运营和维护的规划息息相关。

  并且我们要运营当中会用到风力发电机他们产出多少,以及他们当地气侯条件,比如说潮汐,还有离港口的距离,其他一些运营策略都是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还在运营当中怎么考虑把,比如运行方式,用船还是直升机,以及备件的供货时间,此外还有一个时间,我们这个团队怎么样组织,包括他们的排队,还有他们在海上进行作业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装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具体考虑,这样方面都是需要更多的考虑。

  【周忆忆】:其实在国外的整机箱,他们已经把运维已经考虑进去了,能够最有效解决那些问题,比如说在重大的零部件,比如故障率比较高的零部件,他们会用备件来发电,来减少故障的损失。看到国外的整机箱做一些模块化的设计,比如说一个模块的坏了,其他的模块还可以继续运行,如果一个模块坏了不会从发电机卸下来,其他也可以继续运行。

  另外跟中国比较大差别,我觉得发电箱,他们做预防性的防护,而不是发生了故障,做一个后续的维护。在这个故障发生之前就已经解决的,降低风机故障率,这个也是一个趋势。像很多的国外的整机箱,他们越来越多提供一些服务的模式的,延长的风机的寿命,他们根据一个风机的实施,升级一些零部件,使他们的运行从10年运行到20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还有他们有一些定制化的的升级和改进,比如说风片的改进。就是更加多一个根据每个工厂根据一个软件和硬件的优化,也是一个趋势。

  【主持人】:各位嘉宾提到这些点,对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意见。今天上午大家也讨论,你希望把监测数据更高,实际上也会把我们的成本更高,不管对于中国也好,欧洲也好,海上风电并不是盈利一个商业化的东西,更多一个政治性的任务,而且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大家克服很多的问题,克服技术的障碍的阶段,我们中国总是还可以学的地方,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在未来做一些深挖。我们最后可以讨论,各位企业更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国际市场的扩张的问题,我觉得国际领导人近年来对走出去的问题也提了很很多次,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我觉得中国现在可以称之为大国,至少具有一定的产业的国家,我们本身迫切有这个需求,我觉得真的需要把中国的好的技术,好的做法,好的企业都可以运行全球各地去,而不光是总是跟在后面。我觉得我们企业积极在做这个事情,包括我们的协会,我们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事情。我们也是做的非常多的推动工作,希望把更多的市场摸清楚,给大家提供好的平台,好的信息来做决策。因为大家都是关注这个全球市场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我希望大家分享哪些领域适合中国走出去,适合企业走过去跟大家合作。

  【赵锋】:关于走出去这个话题,几年前大家已经提到了,从中国风机在海外装机的容量来看,因为量也不是很大,就是金风做的最好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国家有装机,要走出去不是不可能,关键走到哪一个区域,如果直接到西欧,中欧,北欧去和风电主体一对一对硬拼,实际不可能,实际美国市场已经饱和了。说到新兴市场,大家都认为是机会,如果细分每一个区域,哪一个细分市场的情况,竞争都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巴西不错,最近几年量很大,按照我们的收回的数据,实际供应量超过了1.7亿几瓦,这么大的蛋糕,我们中国有没有机会呢?包括已经进入那个市场,已经获得了审批的企业,它的生存环境竞争相当激烈,7恩家企业现在获得了审批权,他有资格去获得巴西开发银行这么低利率的贷款,但是市场本身容量的最多是2点几瓦,比如说西门子,他们目前还没有获得审批,通过巴西国家开发银行这么一个状况下,如果把这些企业年生产总量加在一起,早就超过了市场需求的2.5倍,所以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新兴市场也不是一窝蜂压过去,我们也要看什么市场真正适合我们的中国企业。还值得我们企业走出去,就是非洲,北非目前发展还不错。然后南非它也是属于开放的市场,它也需要资金,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满足它的本化的要求,能够带动自己的资金,在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不仅卖给风机,因为是15年,20年的运维,我们中国荷企业可以走出去。

  海上风电这一块,在PPT里面提到,目前是被西门子垄断,80%是他们装机,并不是没有机会,海上风电这一块,风机本身最多是35%的量,余下还有65%除开风机一些服务,包括了机组装,包括海上风电安装船,以及运维这一块,很多的细分的领域里面,如果你们有机会去英国他们举办的海上风电展的话,他们小企业相当多,丹麦做的这一块做的相当不错,他们在这一块有很多的机会,并不是没有机会。丹麦也是欧洲顶尖的安装企业。另外还有一个领域,我们除开主题商可以看,机构,开发商,包括中国银行,以及养老金,其实这一块,欧洲,尤其是英国和德国,他们的海上风电稳定性比较好。从这种长期来看,到2030年都是比较稳。所以这一块投资回报率低的多。日本银行纷纷加入到德国,英国,最近是在荷兰有一个大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海上风电项目这种革新,我们也看到这种创新海上风电融资模型,也给我们国内的投资商,我们国内的银行和金融提供机会,我们觉得这是都可以分享的。

  【Peder Bosorensen】:根据刚才的话题,我也分享我的观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中国的开发商在欧洲的有机会,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可以和拥有我们的海上风电项目,他们可以成为业主,之前的专家也提到,这些装备制造的企业,他们也可以考虑更好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共同成为风电开发业主。在整个产业链我们有很多的可以进去合作的地方。在产业链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开展合作。

  【骆晓蓂】:我觉得刚才两位说的很全,我觉得中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补充一点,刚才也提到像巴西和非洲一些市场,特别是巴西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在进入就相对比较晚了,早期有几家企业进入,这些新兴市场在这里,但是中国企业去的时候,已经布局了。比如说沙特,大概两年前,沙特政府也有一个规划,在2030年大力开发太阳能,有一个雄心勃勃风电发展的规划,主要让他们的国家可以有更多的悠悠骆晓蓂石油省下来,做出口,这些信息发出去,这些全球的太阳能厂都去沙特这个地方,就开始跟能源机构做这样一个部署,他们在过去两年跟公司和企业做了很多交流,你发现他们这些像维塔斯,西门子,他们早就布置在那里,他们的发展是长期的,他们这种部署可以把钱放在这里,投人投物质做这样的战略部署。中国 企业可能马上到一个市场马上拿单,但是对这种战略性的部署,比如说进入巴西的市场战略部署,欧洲是08年,07年就开始部署了,人家最后拿的是大市场是20%几的份额,比你去小的市场布局不是一个概念,包括沙特也是大盘子里面分20%几的。这个给中国企业和公司提出一个战略规划个挑战和新的思路,就是你愿意不愿意做这种前期的投资,可能是十年,15年看不到回报,但是为你在后面市场做一个奠定的基础的。

  【山鹰】:我们发现有机遇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的时候是这么一个感受。如果去欧洲竞争对手直接竞争是不太现实,但是因为西门子在海上海上风电方面有如此高的市场份额,所以开发商也非常希望看到非常多的竞争,想要找到的很多的份额,为了让中国技术,中国企业在欧洲有更好的吸引力,希望在欧洲验证中国的产品和技术,这个和西方的企业进入中国一样,他们证明他们的技术在中国是有效的。所以建议中国企业和欧洲一些检测,还有研发机构,包括认证机构和合作,我们相信中国企业可以证明的质量和技术。在欧洲的条件下进行产品和技术的认证,也是金融机构所要求。因为金融机构对你的项目投资的话,有时候也需要这样一个认证,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欧洲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包括在欧洲条件进行检测和认证,我们也希望提供相应的资金。我也做一些其他的技术进步的一个支持和协调的工作,我们也和其他一些行业来工作,共同合作,我们也和中国整机厂进行工作,包括发展新的风机,它的原形个测试方面,包括夜间的设计,还有包括其他一些方面,我们也一起在开发未来的市场,包括在北欧和英国的市场。

  所以这个其实你不用非黑既白的观点来考虑,在这些合资企业,我们也会有一挪威的专家有他们股份,包括在中国公司中,他们占有30%左右的股份,这样也可以促进技术上交流,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一些技术的合作方式,还有在研发上,你的要求也可以得到更多一个满足,还有刚才也提到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在信息上能够有更多的透明度,还有包括一些环境的因素和环境考量,以及它背后一些出发点上,我们可以考虑更多,实际上挪威也有一些方面同事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我们也和中国同事有很多的交谈,因为我们要考虑到中国投资机会,我们在挪威也会发布一些通讯信息给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些文件是用中文来写,它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更多的投资机会,我觉得中文信息,特别是有关国外一些机会的信息,还有包括一些来自于欧洲,特别是是挪威一些公司对于本地市场一些看法和信息,这些对中国公司有很多的益处,所以这些信息都可以分享。

  【周忆忆】:我觉得刚才嘉宾都提到一些走出去的方式,比如跟当地开发商合资都是比较好的走出去的方式。我看到欧洲电网的投资,前面嘉宾提到,像欧洲的装机目标是非常一个 宏观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实需要有当地电网的一个建成的电网来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看来欧洲有比较重的问题,他们大部分电网都比较老旧,另外一个其实他们国家跟中国类似,它的风电资源是不匹配,所以特点的地理位置决定如果把风电产生产能发动出去,是需要国家建一些电网的建设,不同的国家间风电交易,也需要有一些电网的建设。根据欧盟的统计,对于电网需求是投资1千亿欧原左右,当中有一部分是国家的财政支出,还有一些是外来的,这个是比较走出去的机会。

  【主持人】:走出去不光是资金走出去的问题,更多是技术研发,政策的落地,包括认证监测的问题,包括后期的接入,电网的问题等等,实际面对中国企业国外市场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中国本身,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也好,怎么走出去的战略,可能是需要我们深挖的问题,比如金融方面的障碍,或者是法律的障碍都是得到一些解决,但是大的方向怎么样对中国来说还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今天也感谢大家陪同我们坚持到现在。最后有几分钟时间,如果有问题可以提一下,如果没有问题可以尽早结束。没有的话,感谢各位嘉宾来参加我们这个讨论,也希望未来给大家共享太多的信息。谢谢大家!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