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甘肃玉门:化石资源枯竭后的风电转型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31  浏览次数:163

  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玉门不得不进行城市转型。近几年,风能逐渐替代石油,成为玉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2年年底,玉门市已建成投产风电场17个,总装机容量达190万千瓦。

  石油枯竭:老城区被废弃

  从嘉峪关市向西,沿着连云港—新疆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嘉峪关—玉门段驱车前行两小时,穿越茫茫戈壁滩,便抵达了玉门市。

  当地人告诉我们,玉门市有一“老”一“新”两个城区,相距约78公里,而这也代表着玉门城市转型的轨迹。

  这里曾经石油资源丰富。1939年,中国第一口油井玉门老君庙1号井诞生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军人和工人大批进入玉门,成为共和国的第一批石油工人。至今,铁人王进喜的塑像依然矗立在玉门市老城区。

  玉门依靠石油资源快速发展起来,但过度依赖石油的发展模式,也为玉门老城区的衰败埋下伏笔。玉门市能源局副局长史玉宝告诉记者,历史数据最高时,玉门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的60%和工业产值的75%都来自石油。

  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玉门的工业重心逐渐外移。大批的石油工业设备和近12万名石油战线的人才转移到了大庆、胜利、克拉玛依等50多个油田。

  2003年开始,大批油田职工和市民不得不离开当时的城区,迁到78公里之外、玉门1957年建市前的老玉门镇,而这里后来就成为了如今的新城区。据当地人回忆,搬迁时已有几十家依赖油田生存的企业破产,城区人烟稀少,居民楼空空荡荡,商铺大门紧闭,夜晚漆黑一片。

  2009年3月6日,国家公布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玉门被列在其中。玉门不得不放弃依赖石油资源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风电兴起:转型新能源产业

  向哪个方向转型?怎么转型?这是玉门市面临的难题。

  玉门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南依祁连山脉,北邻马鬃山,“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世界风口”。当地气象部门1996年至今的资料显示,境内平均风速超过3.5米/秒,距地面70米处平均风速为7.95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506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时数8085小时,属于三类风资源区。

  能不能在风上面做文章呢?

  1997年,甘肃清洁能源公司从丹麦引进了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机,从此打开了向风电快速转型的新局面。史玉宝介绍说,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玉门地区的风电装机容量从1200千瓦增长到21万千瓦,到2012年年底已经达到190万千瓦,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地的首要产业。

  现在,在曾经的“老”玉门镇,一座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在新城区西南方向的戈壁滩上,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风机已经取代抽油机,成为这座昔日油城最显眼的风景。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戈壁滩将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也将是玉门市转型的重要一步。

  “建设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最关键的还是送出。”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冬生告诉记者,新疆与西北主网750千伏联网工程以及第二通道的陆续建成,为酒泉地区的风电送出创造了好的大环境,但是依然不够。目前,玉门市正在运行的风电场70%的发电量能够顺利外送。但随着风电项目的不断投运,未来外送压力将非常大。“可以说,电网的建设,对玉门的城市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玉宝说。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