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风场建设 » 正文

事关海上风电建设!海南这两个项目提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7  来源:海南日报  浏览次数:815
  5月23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起重船“天沨10号”在轰鸣声中运行,一根巨大的钢管桩被稳稳提起,垂直插进稳桩平台中央,依靠自身重量和液压锤助力缓缓下沉,最终插入海底65.6米处。
  海天一色中,这片施工海域的动静显得微不足道,事实上,这根钢管桩是夯实工业重器的基础——它长达95.7米,直径最大处8.8米,重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639吨。
  这根形似“定海神针”的钢管桩是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的42号海上风机单桩,也是该项目第六根进行沉桩施工的单桩,能在天气变化多端的海上为形如风车的海上风电机组提供固定式基础支撑。
  未来,这片海域将竖起67根单桩,支撑67台9MW风电机组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能源,并网后每年能提供清洁电能38.2亿度,满足约20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需求。
640 (3)
  近日,在位于儋州北面海域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有序开展风机钢管桩沉桩工作,为海上风电装机提供固定式基础支撑。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王小军 摄
  站在巨大的“定海神针”前,潘伟杰显得非常“迷你”。作为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工程部部长,他通过手中的对讲机调度着近百名工人,将这个庞然大物按计划完成沉桩。“沉桩施工需要约40个小时,哪怕只是安装一个吊钩都需要一两个小时。”潘伟杰说。
  起重船“提溜”起单桩,对准稳桩平台中间被称为“龙口”的圆孔垂直放下。“一定要垂直!”潘伟杰介绍,平台四周共有8个千斤顶,以抵消单桩下沉过程中受风浪影响出现的偏移,以确保单桩垂直沉入海底。
  夜已深,“定海神针”完美进入“龙口”,在月色和灯光的共同照拂下慢慢下沉,一点点被海水掩盖。沉桩完成后,没有欢呼与庆祝,潘伟杰和同事们将迅速拆除稳桩平台,投入下一根单桩的安装准备中。
  与此同时,同样灯火通明的还有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为实现9月份前产出60台H10000-242型风电机组的目标,技术工人们正抢抓进度,全面铺开生产。“我们生产的风机将提供给正在建设中的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目前已完成5台风电机组的交付,后续将按照计划,每月生产10台到12台风电机组,实现循环产出。”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青松介绍,目前园区一期项目主要负责安装风机主机,二期项目建成后还能在园区就地生产塔筒,三期工程则会将整个园区打造成“零碳产业园”,实现园区绿色智慧能源管理。
  据悉,申能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和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均是海南“十四五”期间第一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也位列我省规划的11个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两个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75亿千瓦时,相当于2023年海南全社会用电量的15%,同时可节约标煤225万吨,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1000万吨。
  “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政策利好、市场广阔,这些优势吸引我们到海南布局。”大唐海上风电副总工程师何智龙介绍,海南对绿电需求很大,应用场景也很多,未来这些绿电还可用于制氢、储能等。下一步,大唐集团将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海南继续投入资金300亿元以上,实现“十四五”末期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助力海南自贸港绿色清洁能源岛建设。
  无论是陆上风电产业园生产的热火朝天,还是海上单桩沉桩施工的如火如荼,随着我省“向海图强”“向绿图强”的步伐向前挺进,永不停歇的海风将转化成源源绿电,点亮千家万户的灯。
  记者手记
  “大块头”有大能量
  广袤无垠的海洋、林立的工业重器、不会停歇的海风……站在申能CZ2海上风电项目海上风机单桩沉桩施工现场,大,是最直观的感受。
  近30层楼高、动辄上千吨的单桩,比标准足球场还长的叶片,轮毂上手掌般大小的螺丝……甚至连一些技术工人也直言: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风机部件。
  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大”。此次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是“优势”。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海南具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巨大优势,以儋州北部海域为例,13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每秒7.62米到8.52米,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近海风能资源的自然条件。此外,海南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风电企业向东南亚国家布局、开拓海外市场。
  浩瀚海洋之上蕴藏着巨大机遇,巨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产出大量清洁电能,同样将为海南向绿图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巨大动力。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