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内市场 » 正文

陶刚:“走出去”是中国风电出路所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16  浏览次数:344

2月7日,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风电装机新增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44%,同时,62吉瓦的累积装机容量也位列全球第一。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风电领域的“双冠王”,但去年国内风电行业与企业却渐渐陷入低迷状态,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等矛盾尤其突出。2011年我国宏观调控持续收紧,这对下游风电场开发商的开发速度和现金流均产生不利影响,压力也同时传递至上游设备制造商。

作为国内风电企业领军者之一的华锐风电,同样也面临着如何“破局”的问题。近日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环境下我认为中国风电企业不仅应该‘走出去’,而且一定要‘走出去’。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保证持续、健康的发展,不被市场所淘汰。”

行业回落标志产业进入成熟期

在2月初29家风电企业发布的2011年度业绩预报中,仅有11家显示业绩预增,17家显示预减,行业整体板块下滑明显。来自华锐风电的公告则显示,公司2010年盈利为28.56亿元,预计2011年业绩下降超过50%。

对此,陶刚表示,去年我国风电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从而直接影响了风电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风电设备行业产品价格整体降低对华锐风电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均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2011年风电行业增速的普遍回落,陶刚认为这是风电行业近5年来高速发展后的正常回归,也是中国风电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

“我认为今后风电行业将面临调整和进一步规范,未来将走向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连串相关政策的出台证明国家对于风电行业的规范力度在加大。”

陶刚指出,中国风电产业今后会在市场作用下进入行业整合期,这也是国内风电产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同时,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及低电压穿越改造的完成,将会使风电并网量大大提升。

坚持“走出去”战略

在当前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中国风电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进入2011年后,中国风电企业参与国外市场的案例数量已超过2007年至2010年的总和。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公开表示,要将国内风机制造行业的产能放到国际市场上考量。

陶刚告诉记者,华锐风电一直是“走出去”战略的坚定执行者。

“国际化是华锐风电‘十二五’的第一战略,预计到2015年时我们海外业务将在总业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就与华锐风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华锐风电拓展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目前,华锐风电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

进入2011年以后华锐风电签署了多项国际业务协议,如2011年6月与瑞典CRC风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两台3兆瓦风机的采购合同,这也是中国风机第一次进入瑞典市场。9月,华锐风电又与巴西当地电力开发公司Desenvix签署合同,将为巴西一个34.5兆瓦风电场提供23套风电机组。

当被问及海外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时,陶刚认为是如何“本土化”的问题。他指出,海外市场的自然条件、政策环境、法律制度都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国内风电企业对外发展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实现本土化。

技术领先是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成本竞争上的优势支持着我国风电机组大量出口,但对于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而言,陶刚认为,更需要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稳定、市场资源丰富等特点,才有可能在与国际风电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陶刚特别强调技术领先是进军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保持技术领先才能在海外风电拓展中取得先机,同时也要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专利纠纷。

据介绍,华锐风电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逐渐脱离了国外企业的技术控制,并获得了国际技术权威机构的认可。

去年10月20日,华锐风电就获得劳埃德船级社(GL)首次为中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颁发的风电机组A级设计认证证书。近日,华锐风电再次获得其首次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商颁发的风电机组型式认证证书。

目前,华锐风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6兆瓦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已于2011年底中标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今年华锐风电将大力发展3兆瓦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维持和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5兆瓦、6兆瓦风机也已经出产,并将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行。

展望未来,陶刚表示:“我们还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降低生产成本,严控费用开支,同时持续开拓国际市场,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