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风电运维人员作业安全风险与保险安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0  浏览次数:436
风电运维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主要在野外露天环境下工作,直接暴露于雷电、沙尘、冰雪等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可能性较大,同时需要从事爬高、带电维修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因此风电运维人员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比普通行业更高。

运维专业人员是风电运维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控制好人员在运维作业时的人身伤害风险对于风电运维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另外运维企业也应该考虑,在购买了法定的社会工伤保险以外,一旦发生员工伤害事件,应如何将企业与该事件相关的财务支出压力通过商业方式转移给第三方,或者在不增加本方财务负担的情况下提供给意外受伤害员工额外的待遇。

本文将尝试分析风电运维人员的人身伤害风险特点,以及控制该风险的一般建议,另外针对运维人员的人身伤害风险特点,对比市场上常见的几种保险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01、风电运维人员的作业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建议

风电运维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日常的定期(月度、季度和年度)检修保养和突发的故障处置排除。检修或排障工作多数情况下任务量较重,长时间的高空作业会导致工作人员出现疲劳、失误、轻度晕眩等,这都会威胁高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风电系统故障的处置和排除有可能牵涉到其他特种作业,比如带电作业、高处动火作业等,若安全管理措施不足,则更可能对作业人员本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危险。

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主要是指企业提供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作业人员个人安全防护用具。以风电的高空作业为例,作业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具主要包括:(1)悬挂安全带;(2)安全帽;(3)裤脚可收紧的工作服以及软底防滑鞋。并且,高空作业区域下方使用的围栏、警告牌和安全网。垂直作业时作业面之间配设的专门的防护设施。此外,如果是带电作业情况下,还应配置绝缘手套、防电服(绝缘靴),以及相应的各类带电作业工具,比如绝缘遮蔽罩、绝缘工具钳等,这些均属风险控制措施的“硬件”范畴。

关于硬件防护措施或手段,国家已制定相关的标准可供参考。对风电运维行业和相关作业人员而言都比较熟悉,配置的难度并不高。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效果关键在于“软件”方面,“软件”包括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该制度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般来说风电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软件”部分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意识教育;(2)安全制度建设和培训;(3)安全指标考核。

1、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运维作业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基础。根据我们的经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为培训对象进行伤害事故实例的分析,可采用视频、照片和PPT结合的形式,另外建议定期进行安全知识有奖竞赛、标准化安全作业大比武等趣味性、激励性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全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2、安全制度建设和培训。首先,我们认为安全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安全作业操作规程,建议对风电运维牵涉的主要的、频繁的作业进行分类,并且针对这些类别分别编制标准化的安全作业操作规程SOP,比如拆卸作业、吊装作业、高空动火流程等,在这些规程下可以设置通用的子规程,比如高处动火作业涉及到高空作业和焊接作业两个子规程。模块化且精悍的标准作业规程更加便于相关人员掌握和被监督执行。第二,特种作业审批许可制度对减少特种作业伤害事故发生率作用较大,但该制度实践中却存在“走过场”的尴尬。该制度的内容可包括:(1)应规定对每一次特种作业都必须登记和被许可,登记记录的信息可包括作业描述、作业人姓名、作业人状态审核、监护人姓名、拟作业时间、天气环境情况、工具携带情况检查、个人防护用具佩戴情况检查、实际作业时间等。(2)制度还应包括对安全作业环境条件的限制,同时此前提及的作业规程本身应当包括作业当时对安全作业环境条件的识别。以高空作业为例,须禁止在六级或速度每秒10.8米以上强风、大雨、雾、雪天气或光线条件不好情况下作业,审批需要安全人员参考天气预报进行,并在作业过程中持续监控天气的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中止。(3)需要对作业人员的状态(即是否适合进行作业)进行限制,比如在前文中提及的安全员需要对作业人员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进行基本识别,并对其佩戴的个人防护用具进行核对,假设安全员识别出作业申请人刚喝过酒或精神疲惫,显然该申请人不适合高空作业。(4)在作业之前对安全防护用具的快速检查要求。第三,需要制定对安全设施、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管理制度,包括清单登记、定期检查、定期维护保养、定期更换制度和责任人制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将以上编制好的安全制度通过培训和演练的方式为全部作业人员所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企业的安全部门和人事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体制。我们倡导的安全培训并非是独立的培训体系,它可以渗透到其他管理制度培训中,比如作为专业技能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安全指标考核。所有的好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以考核作为强有力的保证。同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也需要包括安全管理绩效考核。人们常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多数央企、国企也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作为年终管理评审的原则之一。但所谓“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仍是一种结果管理,我们更提倡将安全风险控制的“结果管理”前推至“过程管理”,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监督、树立标杆等形式,形成贯穿于员工日常工作中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文化,因为我们认为“安全”和“效率”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建议将特种“作业人员”作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除了安全意识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培训和必要的考核制度以外,还需要确保作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适合特种作业的高强度特点和复杂的环境。首先,需要包括入职体检和定期体检制度。以高空作业人员为例,高空作业不适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间歇性眩晕、视力或听力障碍等症状的人员。其次,需要设立连续作业间隔强制休息制度,在遇高温和低温天气条件下连续作业时间限制还应有相应的调整。


 

02、适合风电运维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保障产品的比较

如前文所述,风电运维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主要源于其工作性质,多数受伤情况可被界定为“工伤事故”。当前市场上能保障工作意外的三大主流保险产品包括工伤保险(社会保险性质)、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商业保险性质)和雇主责任保险。以下将逐一进行介绍和比照。

工伤事故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之一。对员工工伤的保障,历来也是一个备受各方重视的问题。2003年4月中国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中规定:(1)中国境内用人单位应当参加社会统筹工伤保险,并为本单位的全部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2)工伤保险事务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条例》不仅较为具体地规定了员工可享受的各项工伤待遇,还规定了这些工伤待遇中分别应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负责支付的项目。其中,用人单位负责的项目包括外地就医交通食宿费用、停工留薪期间(含治疗期间)的工资、五至十级伤残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和医疗补助等。显然,用人单位除了须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外,还须依法承担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以外的剩余给付责任。在最坏情境下,例如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工伤事故,企业的给付责任仍将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

另一方面,《工伤保险条例》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政策条例,在充分体现了“广覆盖”的特点的同时,也因为必须兼顾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设立工伤待遇的给付标准方面表现出了“低保障”的局限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的管理者开始不仅从法定责任的角度,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员工工伤的保障水平。许多企业更进一步希望,当员工在工作时间以外不幸遭受意外伤害时,也能尽量为员工或其家庭提供道义上的经济扶助。这种扶助不幸的愿望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福利水平的关注,也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担当。由此可见,企业即使参加了社会工伤保险,也仍然有投保商业保险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可以继续转移剩余工伤赔偿责任的“损失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为员工提供补充的工伤保障和意外伤残福利。

有些企业比较早地认识到了工伤保险在赔偿责任范围和赔偿标准方面的局限性,选择了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保险以求获得补充性的保障。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身体健康能正常劳动或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保险对象,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因意外事故(外来原因)造成伤残或死亡,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人身保险。其投保人是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被保险人则是该单位的在职人员,保险费由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汇总支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迄今为止保险市场上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的与人员意外伤害相关联的保险险种。该险种根据需求和保费承担能力在保单中设定每人的保险金额,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保险公司根据残疾鉴定标准确定伤残等级,然后根据“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该伤残等级所对应的给付比例乘以每人的保险金额得出给付金额,保险理赔计算简便易行。但该险种也存在几大硬伤,比如不负责赔偿任何疾病引起的伤害,包括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职业病,又比如由于被保险人是企业的员工个人,该险种实际上并没有转嫁企业对受伤员工的财务上的赔偿责任。

鉴于此,针对普通企业的需求,保险市场上还有一款雇主责任保险产品可供选择。表面上看来,雇主责任保险和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都是商业性质的保险,保险责任范围也似乎相近,都是对遭受死亡或伤残的员工予以一定的赔偿。其实不然,与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比,雇主责任保险针对普通企业,在保障主体、责任范围、给付标准以及操作灵活性等诸多方面可体现出优势。

首先,雇主责任保险主要是一种责任保险。责任保险单承诺代替被保险人支付其依法应承担的对另一方的经济赔偿责任(以保险单列明的赔偿金额为限)。雇主责任保险单上的被保险人是企业,即保障的主体就是企业,保险赔偿金也相应支付给企业(需要企业将赔款转付给受害员工)。所以,雇主责任险真正地代替企业承担了对员工工伤的法定经济赔偿责任,真正地转嫁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团体人身意外保险是一项福利性的保险,被保险人为员工本人,即使投保人往往是企业。如果企业选择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保险,因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为员工本人或员工的家属,则保险公司必须将保险赔偿金直接支付给员工本人或员工的家属。在获得了人身意外保险的赔偿金后,员工本人或员工的家属仍然可以要求企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支付工伤赔偿。因此,团体人身意外保险作为一项员工福利,不可能帮助企业转移对工伤的法定赔偿责任(如下表所示)。


 

第二,对比两者的责任范围和给付标准,雇主责任保险提供了更宽泛的保障,也给了投保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如下表所示)。

对于风电运维企业更为重要的是,雇主责任保险没有对高空作业人员的限制。

第三,雇主责任保险作为一项责任保险,保险费可以税前扣除。

第四,在投保时和投保后的操作更加简便灵活,保单维护工作量较小。由于不少企业牵涉到大量的员工流动,然而工伤保险和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要求实时调整投保人员名单,否则一旦未列入名单的人员(比如新进员工)出险将无法获得赔偿。但在雇主责任险下,如果被保险人全单位投保,企业采用工资的一定倍数进行投保的方式时,可以不提供被保险人员名单,自然也不需要频繁调整人员名单,可以避免因疏忽而未及时向保险公司提供更新名单导致新员工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形。如若按照分职位级别设置的不同赔偿限额进行投保,则仍需提供雇员名单,但可以添加“自动承保新增雇员条款”,投保企业在3个月内申报新员工名单即可。假设员工受伤时并不在投保雇员名单内,但只要企业在其入职后三个月内向保险公司申报,仍然可以获得赔偿。

  此外,雇主责任险也是对工伤保险的有效补充。首先是对企业自负部分的补充。如前言中所述,社会统筹工伤保险在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下通过工伤基金承担了对工伤待遇的大部分给付责任,但《工伤保险条例》同时还规定了须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的,工伤待遇中剩余部分的给付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因伤停工治疗期间的工资福利;(2)员工因伤治疗期间的护理费用;(3)住院期间的伙食费;(4)外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5)5-10级伤残员工因伤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可以预见,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的给付一旦集中发生,特别是在员工平均年龄较低的企业,企业将遭受重大财务损失。因此,即使已经参加了社会工伤保险,企业未雨绸缪,通过投保雇主责任保险的方式继续转移条例所规定的,须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的工伤给付责任的风险显得十分必要。雇主责任险的赔偿并不像工伤保险那样分不同的名目,主要就是“死亡伤残赔偿”、“意外医疗费赔偿”和“误工费赔偿”三个项目,其中死亡伤残赔偿是按保单约定的,确定的伤残等级所对应的赔偿限额或赔偿标准进行赔偿,用以覆盖可能产生的须用人单位自负的工伤待遇。假设雇主责任险的赔偿超过条例规定的须用人单位自负的工伤待遇,则多余部分的金额也将作为福利最终给予受伤害的员工。

  第二是对责任范围的补充。《工伤保险条例》对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以内,或者在工作场所以外但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等。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难以界定的“灰色区域”,例如员工在外地出差期间外出为妻儿买礼物时意外受伤,或者员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非机动车事故的意外导致伤害,在工伤认定时特别容易产生争议,导致企业向劳动保障管理部门申请赔偿时面临较大的困难。相对地,雇主责任险的保险单属于商业合同的范畴,其操作方式更加灵活,在企业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可以将这些“灰色区域”明确写入保险责任范围内,减少日后发生争议的可能性。

  第三是对工伤用药限制的补充。工伤保险对于医药费用的赔偿局限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的治疗项目和药品范围及费用或服务标准。雇主责任险的性质为商业保险,只要相关治疗项目和费用与伤害事件相关,并不受该目录的限制,若治疗确实需要使用比目录中更好、更贵的药品(比如B类甚至C类)也能获得保险赔偿。

  第四是对受保人员范围的补充。企业往往需要考虑以下几种特殊情况:(1)新员工刚入职还未来得及参加工伤保险;(2)劳务派遣工、借调人员、实习生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工伤保险。对于以上两类人员,企业仍需按照法律对其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但无法加入工伤保险,然而却可以纳入雇主责任保险范围。

  伴随着风电行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风机“将逐步出质保”,风电后市场蕴含的商机也将逐渐显现,如何在这一充满魅力的市场上处于“不败”并且能够占据更大的份额,是我们风电后市场的众多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行业发展初期,带来的“速食”效应将逐步被“安全,专业,高效”的市场代替,风险管理是企业健康稳健的发展的必要保证,而风电后市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安全培训,安全管理以及合适的保险安排则是风电运维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作者简介:黄晓燕,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部高级客户经理。)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